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
在守正创新中深化发展 不断增强巡视巡察震慑力穿透力推动力
推进新征程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丨常态长效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踔厉奋发新征程 | “人工智能+”加出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04-08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字体大小[ ]

  踔厉奋发新征程 | “人工智能+”加出发展新动能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雅婧

 

图②:福建省宁德市一家制造业企业的工程师正在工厂的智能化车间内调试工业机械臂。吴其文 摄

  医学设备智能出具检查报告、智能系统30秒内生成未来10天逐6小时全球天气预报、农田里的机器自动灌溉施肥……这些充满科技感的场景背后,都离不开这样一项技术——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近年来在我国实现了快速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多次提及“人工智能”,还首次出现了“人工智能+”这个新提法。一个小小的“+”号,后面是无限的可能。这代表着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将深度赋能实体经济,与各行各业相融合,进一步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将新技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787亿元,相关企业数量达4482家,产业链已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日益强大的产业规模也催生了人工智能更广泛的应用,从日常生活到工业制造,从传统行业到新兴产业,一个个“+”,将加出更多新突破、新模式、新机遇。

  人工智能逐步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的后面是无限精彩可能

  最近,来自义乌小商品城的“数字老板娘”火了。在一段短短一分多钟的“带货”视频里,老板娘面对着镜头,流利地用英、法、日等多国语言介绍自家产品。视频发布后,很快就吸引了大批外商前来订货。

  在义乌做雨伞生意的张吉英此前也在网上发布了这样的视频。整个视频的制作过程很简单,张吉英说,她只需用手机录制一段中文介绍,之后再上传到当地为商户搭建的Chinagoods AI智创服务平台上,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就能够轻松转化成36种语言的版本。不仅仅是“数字老板娘”功能,平台的智慧模型还包括了人工智能对话、人工智能生成商品详情、数字人等,让商户可以在全球贸易中不受语言、时间等的阻碍,轻松做生意。

  商业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日前,国内电商企业京东对发品环节中的人工智能算法能力进行升级,并推出了开店人工智能助手、人工智能客服等多条创新举措。此外,抖音的国际化电商业务也进行了人工智能功能的研发,来满足全球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商业之外,农业、制造业、医疗等领域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人工智能的身影。相较于过去神秘、高端的印象,人工智能近年来越来越“工具化”,从日常办公、种地养殖到文本创作、软件开发等,都能够借助人工智能这股“东风”来实现质或效的提升。

  “人工智能+”,“+”什么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此,专家学者的普遍看法是,人工智能可以加各种行业、各种场景,可以有效应用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魏凯认为,相较于“人工智能”强调的只是技术本身,“人工智能+”更强调技术与行业、场景的融合。一个“+”体现出的是技术到应用的拓展。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则表示,人工智能就是未来产业的“变形金刚”,最重要的作用是“帮你去干活”。

  随着技术的成熟,近年来,人工智能已逐步像5G、工业互联网等一样成为未来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深度赋能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浙江省杭州市的茶叶种植基地,人工智能让采茶这件原本需要大量人力的重复性劳动变得轻松起来。都说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可想而知,要在一片翠绿的茶园内识别出只有几毫米厚、2厘米长且形状各异的西湖龙井嫩芽绝非易事。不过,茶园内的智能采茶机器人配备了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识别模型,通过对海量茶叶图像数据的学习和归纳,智能采茶机器人很快就掌握了茶叶嫩芽的特征,通过视觉扫描系统和机械臂的配合,仅需1.5秒就可以精准识别并将嫩叶摘下来。

  “人工智能+”的后面是无限精彩可能。通过分析海量节目内容和数据,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导演寻找灵感,制作创作方案;通过学习归纳建立模型,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农民识别病虫害,预测风险灾害……“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加法,而是一个化学反应。”魏凯表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是先进生产力和行业结合,既提高了各行业效率,也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创造巨大市场空间。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体系日益完备

  “+”的背后离不开技术的坚实支撑

  “人工智能+”的背后是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5800亿元,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集聚发展区,相关企业数量达4482家,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申请总量也位居全球前列。人工智能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产业体系的日益完备,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坚实基础。

  人工智能大模型是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的一项重要成果。它就像人类大脑的神经网络,是一种拥有超大规模参数、超强计算资源的机器学习模型,这种模型不仅能够处理海量数据,还能经过学习完成各种复杂任务。

  近年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引领了新一轮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浪潮,而我国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也在深入演进。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累计发布了200多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其中有20多个大模型产品获批向公众提供服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前不久公布的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就位列第一。

  去年夏天,上海AI实验室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发布了“央视听媒体大模型”。这个大模型擅长媒体内容生产,它可以帮助编辑写视频解说词,甚至诗歌,还有着超强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文本就能直接生成视频。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并发布了中国首部文生视频AI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还原了中国古诗词中的人物与场景。

  大模型就像一个小孩子,会逐步学习成长。它之所以能够像人一样制作文本、图片、视频等,源于对数万亿海量数据和信息的学习积累。据魏凯介绍,人工智能需要从海量数据里去学习来取得智能的能力,而我们国家有大量的互联网用户和全球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不管是消费端还是生产端都会积累下大量的数据资源,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重要原料。而有了数据还需要靠算法和算力(计算能力)来运行处理这些数据,一个人工智能模型往往需要几万台甚至几十万台计算机来进行训练。因此,数据、算力、算法也是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的重要技术底座。

  不久前,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3000P规模(1P约等于每秒1000万亿次的计算速度)算力设备正式投用,同时国内首家投入运营的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也正式启动。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算力规模已超10000P,依靠算力、算法、数据的有效支撑,该区将培育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打造人工智能标杆应用场景。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各地都在持续加大布局算力等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目前,我国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未来,算力的进一步加强将为“人工智能+”提供重要助力。

  给更多行业带来模式革新和产业增长机遇

  “人工智能+”加速各行各业迭代升级

  坐落于福建省福州市的长乐联达化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达化纤”)是一家有着十多年历史的纺织企业,主要生产各种蕾丝花边和弹力花边。虽然纺织业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如今,联达化纤的工厂内却看不到多少工人,反而处处显现着科技感。

  在轰鸣声阵阵的车间内,一台台经编机高效运转,很快就能将图纸上的花边样式编织成型。这些机器都由人工智能来控制和监测,什么时候开机,什么时候停机都尽在掌握,在生产过程中,机器如果出现断纱、疵点等异常,系统也会发出警报,让产品质量实现提升。不仅仅是这些重复性的体力活,在花边花型的设计环节,人工智能也参与其中。设计师只需在“AI辅助设计”平台输入相关需求,大约20秒的时间,平台就能设计出蕾丝花边图案,供设计师参考。过去,一名设计师要和客户反复沟通,一个月最多也只能出十几张设计图,而如今,有了人工智能,1小时可以生成50张至100张参考图纸,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从过去的以量取胜到后来的自主设计定制,作为一家传统制造企业,联达化纤一直都在转型升级的路上不断探寻,而人工智能技术成了这家企业在转型路上的得力帮手。目前,工厂从产品设计到订单管理,从质量监测到智能仓储,都享受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便利。

  为联达化纤提供技术赋能的福州市数字产业互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智能制造方面,该企业聚焦纺织、化工等传统行业,支持制造业企业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全要素、全流程智能化升级。人工智能技术为传统制造企业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持续攀升提供了重要推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最典型的代表性技术,当把“人工智能+”赋予到各产业后,就形成了典型的新质生产力,并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如今,在我国,经由人工智能赋能而实现转型升级的企业越来越多。而随着“人工智能+”的提出,一些专家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和行业应用将会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将会重构所“+”的行业生态和运作方式,加速各行各业的迭代升级。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修全表示,人工智能产业化落地表现出波浪式推进的演进特征,将依技术成熟度、场景明确度的不同而在各行业渐次落地。2022年以来,大模型引领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力度更大的新一轮创新热潮,人工智能在意图理解、逻辑推理能力方面实现了飞跃,抬高了过去制约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认知能力“天花板”;同时,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跨任务通用性”,有望通过大规模工程化降低落地成本门槛。人工智能赋能行业的新空间已打开,办公科研、软件开发、文化创意、智能制造等多领域的新场景蓄势待发,“人工智能+”未来几年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创造落地价值,给更多行业带来模式革新和产业增长机遇。

中国公共新闻网摘编亓淦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雅宝路12号(华声国际大厦)1层 1 2 1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